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企业新闻 >  > 正文

全球实时:文物中探寻稚子童心

时间 :2023-06-01 07:35:55   来源 : 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以各种方式欢度属于自己的节日,家长们会用照片和视频记录下这些美好瞬间。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儿童节,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快乐一点也不会少,从珍贵文物中就可见一斑。今天,就让记者带着你,一起从文物中探寻稚子童心。

天真烂漫

文物中的儿童形象很可爱

可爱的儿童一直是古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流传下来的文物中因此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儿童形象。陶瓷器、绘画、泥塑、金银器、首饰……文物中的儿童形象十分有趣可爱,既天真烂漫又纯真自然,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

南京历史文化学者言宁向记者介绍,文物中涉及儿童形象最多的当数各种各样的婴戏纹。婴戏纹,又被称为儿戏纹或童戏纹,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纹样之一。婴戏纹以孩童戏耍为题材,充满童趣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唐代湖南长沙窑出土的童子持莲纹执壶,又名“青釉褐彩童子莲纹壶”,是迄今面世的最早的陶瓷婴戏纹饰。壶体上绘孩童手持莲子荷花、腰围肚兜、彩带在臂间飘举的虎步生风的姿态。画法表现较单纯,以圆健有力的工笔线条进行勾勒,头、手的线条,肚兜、腰际彩带的处理,颇具唐代宫廷工笔人物画的画法。此婴戏纹既是对当时孩童的真实反映,又是长沙窑画工抒发生活感受的个性化艺术的真实表现,对后世婴戏图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的明代婴戏莲纹金钗,1966年在南京太平门外蒋王庙出土。这件金质文物长13.7厘米,钗首长4.5厘米,宽3.2厘米。钗首呈朵云状,在有限的空间里以錾刻、锤鍱等多种手法表现出孩童手捧莲叶嬉戏的场景。莲叶穿孔,可系饰物,精细程度令人拍案叫绝。

“婴戏”题材在绘画中尤为常见。婴戏图始于唐,宋代后盛行,以稚童为主要角色,描绘了他们戏莲、蹴鞠、放纸鸢、戏蝶、对弈、捉蜻蜓、玩陀螺、骑竹马、敲锣、舞扇等各种嬉戏玩耍场面,画意生动,情趣盎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绢画《双童图》,是唐代婴戏画的杰作。图中描绘了两个正在玩耍的孩童,左边的孩童右手高举做放飞状,左手抱一黑白相间的卷毛小狗;右边的孩童凝神注目,仿佛发现了什么,正招呼着同伴。双童形象生动,童趣盎然,逗人喜爱。绢画里双童的服饰格外引人注意,他们身穿彩条背带长裤,足穿红鞋,很时髦。

到了明清时期,婴戏图趋向系列化,清代画家焦秉贞的《百子团圆图》就是其中值得一提的精品。《百子团圆图》为绢本设色画,十六幅画面以春、夏、秋、冬四时为序,以百名儿童时令游戏为内容。焦秉贞用他的生花妙笔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个个声色并茂的儿童嬉戏场面。

趣味盎然

文物里的儿童玩具很新奇

现在的孩子们买玩偶、拼乐高、赛小车,玩具类型极大丰富,古时孩子们的玩具也不少。文物里有不少新奇的儿童玩具,至今看来仍让人啧啧称奇。

“海丝路上的妙彩唐风——长沙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瓷器特展”此前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时,每天都吸引来无数参观者。里面很多文物就是古代的儿童玩具。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玩具是长沙窑产品中数量很大的一个品种,大多用手捏制而成,“不仅造型千变万化,趣味十足,用途也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有雀鸟、猫头鹰、大象、乌龟、青蛙、兔子、小羊、小狗、狮子、猴、鸭、鱼、各种变形动物等。”比如哨类玩具,一般以雀鸟、猫头鹰、象、兔、羊为多,这类瓷器均空腹,腹部一般钻有三个圆形小孔,造型生动有趣,犹如古埙,可吹奏许多乐曲。既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又可以教孩童认识自然。还有一些兼具玩具和镇纸两大功能,这类瓷器以狮、兽为多,都是实心的,底部有一块方形或圆形底板,既可作玩具陈设品,又可作镇纸之用。

玩具小车也在很早就出现了。古人所说的“鸠车”,就是儿童玩乐之车。现藏于观复博物馆的一件宋代青玉鸠车,一大一小两只斑鸠雕刻得十分饱满,小鸠伏于大鸠背部,大鸠尾羽呈扇状散开,鸠车的玉轮被均分为六瓣花叶,可以转动,工艺堪称绝妙。玩具小火车这样的玩具清代也出现了。故宫博物院里就有一件清代宫廷的玩具火车,火车的轨道为铁质,节节轨道可以通过两端设置的插孔衔接。长长的轨道上开动着的小火车,想必曾给当年宫廷里的孩子带去很多快乐。

益智玩具方面,花样也很多,一件件都堪称合格的“早教玩具”。观复博物馆里有一对清代黄花梨球形鲁班锁,颜色沉稳,色泽油亮,保存完整,是历史悠久的益智类玩具。相传鲁班锁是鲁班发明的,这对鲁班锁没有钉子或绳子,将六块半圆形木片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球状,看似简单,其实内中奥妙无穷,在拆解组合的过程中,可以放松身心、开发大脑、灵活手指,对孩子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七巧图》和《益智图》也是常见的玩具。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文物中就有此类,十几块木板排列组合,可拼制出丰富的图形。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